你可能不常吃「燕麥奶和果醬」,但你可知道它們全都是加工食物?甚至「燕麥奶」還加工的更嚴重嗎?是的,面對琳瑯滿目的加工食品,「包裝上常常看起來都很健康」(包含了果汁、果菜汁)。很多人只能「靠感覺挑選食物」,但這種做法,很容易令人「吃出病來」。
我有許多病人,光只是「不吃燕麥奶或果汁、果菜汁」,體檢紅字就立刻減少許多。想要減藥嗎?這篇文章減藥藥師胡廷岳就用 1 秒鐘的時間,教你怎麼分辨加工食物的廣告真偽!
相關文章:糖尿病有前兆嗎?一輩子不會好嗎?醫師說可能截肢、失明、洗腎——但機率多高?
加工食品真的都不能吃? 4 個等級差很大
很多人聽到「加工」兩個字,就直覺聯想到「不健康」、「不能吃」,但事實並不是這麼簡單:有時候包裝看起來是天然的,反而更加危險。
例如:燕麥飲跟稀飯一樣,就是糊化澱粉,身體容易吸收,所以升糖速度快,它雖然比白粥、白米更有營養成份,但依然是高升糖的食物。就像曾經有位讀者問我:「燕麥奶不是有健康標章嗎?」
是呀,這位讀者平常為了幫媽媽降三高,特別還在早餐時光幫媽媽準備了「燕麥奶」,但後來卻發現媽媽的血糖、膽固醇,怎麼反而還變高。嘿?難道吃燕麥不是降低膽固醇嗎?
我請他翻翻罐裝燕麥奶後面的成分看看,才發現那瓶標榜「零添加糖」的燕麥奶,竟然「高熱量、高碳水、含飽和脂肪」。甚至市面上還出現額外添加「油、糖、穩定劑、乳化劑、香料」的燕麥產品,配料多到一行字寫不完。
不是「只有燕麥」而已?這就是所謂的「高度加工食品」。(國健署:燕麥奶不能取代牛奶)
不瞞你說,根據國際常用的 NOVA 加工分級法,把食品分為四種等級:
- 1.未經加工或低加工:不添加額外成分,但可以切割、加熱、研磨、烘烤、乾燥或冷凍等處理方式。(生菜、牛奶、黃玉米、糙米、冷凍蔬菜)
- 2.半加工食物:加工或烹調時使用的調味品包括糖、鹽、油和加鹽奶油。(起司、玉米罐頭、麥片)
- 3.加工食品:允許使用添加劑以保留食物的原始特性(麵包、泡菜、調味乳、果醬)
- 4.高度加工食品:配料超過五種以上、常含甜味劑與添加物,目的是讓食物更有商業價值。(泡菜口味的泡麵、含油糖的燕麥奶、玉米脆片餅乾)
有趣的是,如果你曾經去過法國的大賣場,就會發現法國政府正要求廠商必須在包裝上標註「ABCDE」五個等級,A是半加工「玉米罐頭」,C是加工食品「果醬」,E是超加工食品「巧克力脆片」。想慶祝就吃E、想健康就吃A。簡單明瞭。
因此,燕麥奶與果醬誰比較「不加工」?燕麥奶如果加了油、糖及穩定劑,通常會被歸在第 4 級「高度加工食品」。果醬如果僅經過加糖煮沸,屬第 3 級,若無添加糖甚至可落在第 2 級。
如果疏忽大意,你用盡心思吃下的健康食物,反而還會讓你更不健康喔!
◆延伸閱讀:天然苦瓜胜肽救血糖?他40歲單隻眼失明、洗腎,你也被「天然」話術騙了嗎?
3個選擇技巧:聰明吃加工,不怕病上身
- 內容物「看不懂」就不要吃
如果你發現食品標籤上寫的成分,你有一半看不懂,那就放回架上吧(除非你刻意想吃垃圾食物)。盡量別被圖片包裝給欺騙:不加糖,不代表沒有添加其他「蔗糖之外」的添加物! - 「濃縮過」的食物,並不是天然食物
如果你有買過「義美的紅茶牛奶」,你就會很驚訝地發現怎麼成分只有:紅茶+牛奶。但其他包裝精美的飲料?例如蔬果汁、某某果菜汁,通常卻是「水+各種濃縮果汁」的成分標示。
其他的情況還有:優格竟然是奶粉製作而成,沒有鮮奶。紅茶拿鐵不只有茶葉與牛奶 … …等等等等。下次逛街的時候,自己親眼看看吧。 - 不用冷藏,很可能高度加工
可常溫保存的點心,例如餅乾,都必須添加穩定劑保存、或其他方法高度加工。反觀冷藏滷味、蔬菜、豆漿、雞蛋等等需要冷藏的食物,你看吧?是不是加工的可能性更低了呢?
▊ 爸媽平常都吃什麼呢?你有能力把加工品換成「他們也喜歡吃的健康點心」嗎?點此可以試看「直覺飲食,吃外食、吃宵夜也能預防失能」的線上教學。▊
吃了什麼,你就會變成什麼(You’re what you eat)! 家人的健康,至少別被加工食物影響。話說回來,你家冰箱裡的紅酒、保久乳,分別屬於哪一級呢?留言告訴我!
👉 未來搜尋「減藥藥師+加工食物」,就能又找到這篇文章。
👉 如果你覺得這篇實用,請分享給「負責採購食物」的家人。
👉 如果你沒空閱讀減藥新知,我願意全部講給你聽,歡迎收聽最新一集的《減藥的說》。
減藥最好,
我是廷岳。
*
環島演講中!歡迎支持【預防一個家庭臥床】的費用:點此
胡廷岳藥師專注在「降低門檻,讓健康確實做得到」,目標2030 年底以前,台灣每一個人,不再受到臥床照顧折磨,是真正的「減少吃藥」。與每一位兒女想幫家人做的事情一樣。
我環島演講發明的【低門檻,台灣臥床七大主因的5步驟預防訣竅】 (手機觀看版PDF),還附加了10份低門檻的國內外實例整理,很歡迎你下載使用哦!很歡迎你點此領取:【台灣臥床7大主因的5步驟預防訣竅】。